人工智能的诞生和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

| |

参阅

人工智能学科的源头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一般认为起源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夏季研讨会。

哲学思想略谈

公元前:

近代:

不确定性是复杂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逻辑思维具有局限性。

人工智能的诞生

人工智能的不同学派

  1. 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心理学派(psychol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mputerism),主张用显式的公理和逻辑体系搭建人工智能系统。符号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符号主义者早在1956年首先采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代表性方法有专家系统、知识图谱、决策树等。
  2. 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主张研究大脑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人类认知的方法,用神经元的连接机制实现人工智能。代表性成果是1943年麦卡洛克(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皮茨(Pitts)创立的脑模型,即MP模型,开创了用电子装置模仿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新途径。20世纪60~70年代,连接主义,尤其是对以感知机(perceptron)为代表的脑模型的研究出现过热潮,由于受到当时的理论模型、生物原型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脑模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落入低潮。直到Hopfield教授在1982年和1984年发表两篇重要论文,提出用硬件模拟神经网络以后,连接主义才又重新抬头。1986年,鲁梅尔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多层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联结主义的代表性方法有: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3. 行为主义(actionism),又称为进化主义(evolutionism)或控制论学派(cyberneticsism)。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论。维纳(Wiener)和麦克洛克(McCulloch)等人提出的控制论和自组织系统以及钱学森等人提出的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影响了许多领域。控制论把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信息理论、控制理论、逻辑以及计算机联系起来。早期的研究工作重点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和作用,如对自寻优、自适应、自镇定、自组织和自学习等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并进行“控制论动物”的研制。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在机器人控制领域有很大建树。行为主义代表性方法有强化学习等。

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历史